江南公司加强苹果专项检测

编辑:江南果菜市场    日期:2012/7/13 10:16:41

近日,有媒体报道苹果“套袋”问题,享誉海内外的烟台苹果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其食用安全问题受到人们高度关注。鉴此,江南市场高度重视任何一条与果菜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不管可信度多高,不管发布是否权威,都采取严谨把关的态度,紧把质量安全关,确保市场内销售的果菜的卫生安全。

媒体报道称烟台苹果在生长过程中被套含有退菌特和福美胂“药袋”,采摘后退菌特或福美胂可能残留在苹果中。江南公司立刻对市场内各个产地在售的苹果进行采样检测,除了报道提及的烟台苹果外,还抽取山东蓬莱、陕西洛川等地的苹果样品;除了做常规的农药残留检测外,还特别针对退菌特和福美胂送样到广州市农业标准与检测中心做专项检测,到目前为止,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的送检苹果样品,检测的各项指标全部合格,消费者可放心食用。

文/苏耐知


 

一、相关新闻回顾:


近期各地关注,烟台苹果为何要套袋?“套袋”苹果有无危害?套“药袋”果园的范围又有多大?这些问题在随后的报道中得到一一解答:

问题 1:果农用的是什么袋?

在媒体的明察暗访中了解到,果园用的都是普通袋子,套了果袋,给苹果树打农药的时候,药都打在了树枝和叶子上,果子套在袋子里不会直接与农药接触,质量安全不受影响。

问题2:“药袋”的使用范围到底有多大?

烟台市果树站副站长单玉佐介绍,目前全市苹果种植面积266万亩,每年套袋数量约235亿个,从目前情况来看,仅有极少数果农使用过“药袋”。以烟台苹果主产地栖霞市为例,今年3月份以来共销毁了220万个“药袋”,并由政府出资购买普通果袋,替换下已经上树的60万个“药袋”。这些 “药袋”,仅占该市果袋使用量的0.01%。从烟台全市情况看,“药袋”使用所占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烟台市苹果协会会长赵培策介绍,市苹果协会的177个团体会员拥有80多万亩果园,产量占烟台苹果产区的三分之一,他们是“烟台苹果”商标的使用者,其产品真正代表了烟台苹果这一品牌,在他们的果园里,没有一棵果树使用“药袋”。


二、新技术:套袋“套”出好苹果


在中国苹果产区中,烟台地位举足轻重。作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烟台苹果个头大、果形正、色泽佳、口感好,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每年仅出口的苹果便达到60万吨,占全国的46%。由于地位特殊,某媒体关于“药袋”的报道,将烟台苹果一夜之间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套袋”这项技术也迅速为公众所关注。

某著名果树专家解释说:“1966年,日本研制出有利于苹果着色的双层纸袋。

1981年,我国引进日本商品纸袋和套袋技术,1993年开始在胶东苹果园大规模推广使用,并于上世纪末在我国水果主产区广泛推广。苹果果实套袋是我国现阶段优质苹果生产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保持苹果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苹果套袋的作用,一是使果皮细嫩光洁,色泽鲜艳,显著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二是在喷药时可以避免药液直接接触果实表面,从而降低农药残留;三是可以有效预防苹果轮纹病和食心虫,减少病虫害防治用药。”

2010年、2011年农业部两次对烟台苹果质量进行了例行监测和风险评估监测,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检测依据是NY/T761-2008、GB/T19648-2006等8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出口检验标准,检测项目包括甲胺磷、联苯菊酯、异菌脲、氟虫腈等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和其它有机化合物共50种农药。

检验检疫部门提供的材料证明:2011年出口的烟台苹果7100批次、21.7万吨,2012年1—5月份出口苹果2064批、5.6万吨,均未出现因农残超标引起的质量纠纷。在WTO规则下,农产品出口的检验是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的,烟台苹果多年出口没有壁垒,充分说明其质量是过硬的。


三、评论摘录:


药袋苹果事件发酵致170万果农受伤


正视问题更要关爱民生


近日,“烟台苹果”被推至风口浪尖。一个极少数果农使用“药袋”的事件迅速发酵,演变成为对知名品牌“烟台苹果”的质疑,让消费者产生了恐慌心理,也直接导致烟台170余万无辜果农“很受伤”。这则事件为我们提了一个醒:对于涉及重大民生事件的报道,应多一些理性研判,既要正视问题,更要关爱民生,这是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眼下,人们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任何一条与之相关的信息,不管可信度多高,不管发布是否权威,都会引起人们的热议、质疑,哪怕是与真相大相径庭的报道。

此次“烟台苹果”风波的持续发酵,让人不由想起海南香蕉的“蕉癌”事件和四川橘子的“生蛆”新闻,前者让整个海南香蕉遭遇“灭顶之灾”,一毛钱一斤都乏人问津,后者则让全国橘农都深陷“一损俱损”的困境。然而,在蕉农和橘农的眼泪中,最终的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所谓的“虫害”,对人的健康并无影响,所谓的“蕉癌”,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真相不啻于黑色幽默,无辜的蕉农和橘农却被“错杀”,损失巨大,精心培育的香蕉、橘子两大富民产业惨遭打击,广大蕉农、橘农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由这两则事件我们再重新审视眼前的“烟台苹果”风波。“药袋”到底有无危害,其使用范围有多大,苹果“套袋”有什么好处等等诸如此类关键问题,却在报道中被忽略,信息的不对称直接导致消费者只能选择性吸收和传播,混淆了极少数果农的违规行为和整个“烟台苹果”的品牌概念,甚至一棒子打“死”所有果农,这让烟台170万果农欲哭无泪,也给他们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与海南香蕉 “蕉癌”和四川橘子“生蛆”的报道何其相似,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尤其是涉及重大民生事件的报道需慎之又慎———要讲规范、讲道德、讲道义,力求严谨客观,全面深入,避免因新闻操作不严谨伤及无辜,造成大面积的误读、误解和误伤,偏离了当初“提醒”的初衷。

“烟台苹果”风波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理性声音令人欣慰,越来越多的翔实数据让人重拾对“烟台苹果”的信心。农业部2010、2011年两次对烟台苹果质量进行例行监测和风险评估,农药残留合格率均达100%;即便是“烟台苹果”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日子里,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重庆等各地果品批发市场,也未检出农药残留超标的烟台苹果;在农产品出口的检验非常严格堪称苛刻的WTO规则下,烟台苹果出口均未出现任何因农残超标引起的质量纠纷;甚至烟台自2010年发现“药袋”后,在“药袋”苹果整个生长期均未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由此不难发现,“烟台苹果”风波,系因新闻操作的不严谨引起,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烟台苹果自身的质量出现问题。

换句话说,烟台苹果质量过硬,可以放心吃,但是既然出现了极少数果农使用“药袋”的现象,我们也应不回避、不含糊,正视问题。当地党委政府对全市苹果主产区的果袋和果袋生产企业进行全面彻底的拉网式排查,既是对“烟台苹果”百年品牌的精心呵护,也是对烟台170万果农的高度负责,更是对消费者放心购买的有力承诺,洋溢着浓浓的民生情怀。

鲁迅先生说过,辱骂不是战斗。正视“烟台苹果”报道,通过深入全面的采访调查,为所有消费者还原一个真实的“烟台苹果”,避免更多果农受到无辜牵连,消除消费者的恐慌心理,以此保护“烟台苹果”百年品牌,才是理性选择,才是对民生的最大关爱。 


  来源:水母网


查看更多

返回

版权所有©2015-2021 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

粤ICP备12034122号

站点卫士